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再 見 農 村 [遇見]

政府針對鄉村建設有一個政策方向,希望借著翻修道路橋樑,建造公共設施,拓展農產直銷市場,並保持自然生態,以再造並發展台灣老舊而破落的鄉村社區,以及偏遠而屢遭天災的山間部落。台灣以中央山脈為脊幹,七成左右的土地面積可以稱之為山區,而以農業為主的鄉村又佈滿中北部以南的平原地帶,可以想見這項鄉村建設是極大的工程。在撥給經費,再造行動之前,政府鼓勵村莊社區之間互相觀摩,彼此借鏡,因而興起一種時尚的活動,稱為:社區參訪。我對社區建設談不上熱情,但是對鄉村和山中居民的生活文化很有興趣,因此前後參加了兩次這樣的活動,走訪了中部地區七個山中和鄉間的村落。我心中不能沒有感慨。

所謂的村落乃相對於城市都會區而言,根據中國社會學家李銀河對村落文化的長期研究和田野考察,歸納一般村落的生活文化有四個特質:其一,村落的規模以村民相互熟知的極限為大小,包括地理範圍和人口數目;其二,村落成員的流動性不大;其三,村落中人在生活中很多細節有相互競爭的傾向;其四,村落中的成員在各方面都有趨同的壓力。首先以村落的人口規模而言,台灣目前多數的農村的確是人口外移,處處冷清,針對這個現象,希望以便利的交通,現代化的設施,以及就業的機會吸引人口回流,甚至疏散附近的都會中人,這個作法確實收到相當的成效。我在很多的山莊和農舍的土地上看到新蓋的現代建築,以及頗為講究的別墅,房子前面空地停著各種時尚的汽車,這些回鄉的農村後代或另有家居的外地人口,基於各種原因,在城鄉之間的道路上頻繁地進出,已經造成極大的人口流動性,也必然違背村落文化中成員相互熟知的特質。依此而論,鄉村的發展已不可避免地走向去村落化。

如果我們回頭了解真正鄉居於此,並以當地的相關農業作為主要營生的農民,那麼我們會看到在同一個村落裡,基於地質條件、農作技術、天然資源、以及家業的傳統等共通性,以致整個村,整個鄉有大致相同的農產品,我們往往可以稱某某耕作區是甘蔗盛產地,某某農業區是文旦之鄉,等等。一旦收成,全村,甚至全鄉的農產品經由當地農會統合輸出,同一鄉村的人很少是農產品互相競爭的商場對手,村落成員習慣在其他生活細節裡競爭,諸如誰家人丁旺,媳婦能幹,豬仔肥大,田產幾甲,墳墓多高,等等。如今,我們整個社會鼓勵農家即是商家,農業自產直銷,既然農人準備擺攤交易,就不得不懂行銷和包裝,也不能不學會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市場規則,從此村落鄰里之間由於同質產品的推銷造成相似商品的競爭,為了出奇致勝,爭取顧客,原先彼此熟知的關係在利益的衝突中也悄悄地消失了。

事實上,我們談論的已經不是一個傳統村落的發展,而是另一種新型聚落的取代。不同於擁擠、污染的現代都會,這些位於山中林蔭深處,溪谷水流兩岸的桃花源,對已經懂得如何賺錢,又懂得怎樣生活的人士,四通八達的道路正方便他們的轎車隨時出入,營建他們養生休憩的另一個選擇;而因為自然景觀的優勢,以及農產文化的熱鬧推銷,假日中滿山滿谷的人潮也使鄉居之地如同急速交易的賣場,高峰式的經濟行為使人異常地亢奮。在我參訪之中,我親眼目睹兩位當地因應參觀人潮而出現的收費解說員,因為各自帶團解說的不同而互不相讓,強烈對峙。也耳聞社區之中由於經費的分配出現鄉人之間嚴重的派系分立。而在鄉間的路上,我看到一輛在地人的摩托車從參訪的人群中穿過,大聲吼道:這不是你們家的路。也在一場座談會中聽到一群村民強調他們只要居家不要觀光的心願。我當然也見識到一場又一場農人生澀而粗糙的促銷活動,以及產地的店家裡自行加入運送費用和中間盤剝的農產品高標價。

一場農村再造的運動勢必消滅某些傳統村落的特質,在一切生活資源講求公平的前提下,以目前所有的建設,企圖拉近城鄉之間生活文化的差距,是否正是道地鄉下人所期待?或根本只是無心的外地人所樂見?可以確定的是,對於尋找一處原鄉的傢伙,或主張社會人文結構多樣化的人士,恐怕只能揮一揮手:再見農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