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之 後 人 往 何 處 去 [筆隨]

曾經有位同庚的朋友鄭重其事地告訴我,年過半百後她開始處理夫妻兩人的後事,包括選定並預約兩個 (夫妻生時同處,死則左右) 自己看好的靈骨塔位,以及所有財產的分配。根據這位朋友的想法,一旦己身和身後都安置妥當,此生才算是功德圓滿,這輩子剩下的日子才得以輕輕鬆鬆,既不留負擔,也不惹麻煩。這麼徹底,甚至越界的生涯規劃,對當時己身責任未了,而身外一無所有的我而言,可以點頭理解,但無意跟進。

直到有一回清明掃墓時,按照慣例帶著食物、水果、香燭和紙錢,到郊外土葬的墓園區祭拜夫家祖墳。眼見這一大片公共墓場,一年比一年盛大而華麗的各家族塋壟,帶著幾分人居建築的規模,加上磨光細石的亭閣桌椅,成列精心修剪的植栽,以及堂堂豎立的對聯碑刻,充分誇示後世子孫的得意和發達。在清明前後的一段時間,這裡真是車輛難行,人潮不斷,而香煙濃密,火燎四起,放眼整個墓區,形同烽煙連天的祭場。各家兒孫群聚各家墓園,一切依慣例而行,該幾柱香,該幾樣果,該幾堆火,該燒掉多少金紙、銀紙,大家都抱怨左鄰右舍的火勢過猛,灰燼太多,而晚春清明的日頭又太炎熱,但是,慣例就是慣例,在先人之地不容生者商榷。公婆常常指著一年一度在此燒香焚紙的墳塚,以確定的口吻指明這乃是他們百年之後的安息之地,並且,以交待的語氣說:這裡也是你們和你們的兒女最終的歸宿。對一個有極端密室恐懼的人而言,眼見此穴墳丘覆蓋,碑石罩頂,想到一副窄棺,深埋黃土九泉,我馬上陷入窒息般的恐慌。我開始考慮是否必須生前自己搞定後事呢?

父親離世之前,沒有人忍心問他身後去處的打算,父親也始終不提,是否意在遵循先人慣例?事實上,的確依老一輩的指點,骨灰罈進了靈骨塔,木主和遺像被送回故鄉,牌位像歸檔一般地上了供桌,依倫輩長幼的次序立著,照片則和祖父母的遺像並掛在老家斑駁的正廳牆壁上。我回去看望,走進冷清破落的村子,寂寞得令人心慌的老房子裡,陳年的照片,依序排列著祖父母、大伯父母、二伯父,如今加入父親一張放大的黑白照片,照片雖是生前的模樣,一旦懸在老牆上,相中的人就分明遙隔幾世。供桌上,幾截不知何時燒盡的香枝,在罏灰中歪歪斜斜,而玻璃製造但已失去亮度的觀音慈悲像,是這靜寂的廳堂中虛緲神明彷彿尚在的一點慰安。我非常困惑,這個廳堂果真是我的先祖們靈魂安息和重聚的相約之地嗎?而果真有靈,那麼我的父親會選擇待在這個他離開已經半個世紀的房子,而不是生前一直相處的兒孫所在?當然有人這麼說:陰歸陰,人之歸去不得戀戀人間,故請亡靈集中在此,設個宗祠家堂,方便子孫祭拜。如此看來,是生者以一套葬之、祭之的禮安頓了逝者的身後去處。

若一身成了灰燼,如何收拾完整?罈中粉末不過是親人不堪逝者消失之意,安慰生者甚於安置去者,根本沒有之後人何處去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