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寧 不 為 師 [筆隨]

我的兩個孩子已近所謂的學成階段,他們分別和我談及未來職業的選擇,不約而同地表示不會優先考慮教學工作。我不由細細想起當年填寫大學志願單時,刻意避開師範體系的學校,那滿腦子寧不為師的主意。並非基於任何積極的抱負或偉大的目標,純粹出於對教育工作敬而遠之的思考。經過三十多年,如今提起教育二字,我仍然覺其沈重,有不能負荷之感。

事實上,我大學畢業後第一個工作還是中學教書,甚至這三十幾年來僅有的兩項社會職業經驗,除了撰稿的編輯工作外,就是一名教師。這些斷斷續續的教學經驗實際上不斷地強化我對教育工作敬而遠之的初衷。在我根深柢固的思維裡,首先,一個教育者被賦予較多,甚至較優先的發言機會,他可以理所當然地站到一個較高、較顯眼的平台,所謂的講台,並獲得聆聽者先入為主的接納與尊重。身處這樣的言論優勢位置,講者的知識豈可貧乏無稽?視野怎能低矮狹窄?態度哪容吊兒郎當?如此之故,一個教育工作者不論站在什麼崗位,萬不能落入窠臼,生根定型,斷不可因循於一個小小世界,總得時時自覺精進,不許浮薄淺陋。試問,幾人志在如此?

其次,教育者同時也從事高敏感度的心靈探索與精神引導的工作。當面對一群後生小子,或滿堂熱切的學習者,受教體的知識負載量可有大小差異,其前途遠景有人可觀,有人不過爾爾,但是說到人各一心,而一心所向,就是個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重大工程了。從托兒所到研究院,從學校到課外種種,在整個傳統定義的受教過程和學習領域裡,由於一個師者適時的指點,一個教者用心的了解,或者教師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正面示範,學生因此選擇行於坦途,皈依正道,或直接效法典範,大哉!生命的導師啊!相反地,你無法確知你的何等言行,何等作風正潛移默化幾顆靈魂,刺激多少年少之心,甚至無意間傷了一番天真。慘哉!生命的荼毒。事關傳道、解惑的百年大計,豈容等閒視之?

任何人絕不可能誇大教育的嚴肅和偉大,也不必暗示教育工作風行草偃的社會責任,畢竟教育工作的嚴肅性早非時新之論,沈重之說未免不識時務。如今,教育性質的工作已經如此普遍,隨處可見,老師的稱謂更是大大流行,時時耳聞,我們創造了大量的教師角色,但是卻看不到更多的學習者,對教育事業的期待如何針對如此大眾的教師,要求他們時時自覺精進,戒慎引導?相反地,我們只能寄望相對小眾的學習者,務必擇師而從,好自為之。既然為師者眾,受教者寡,我當貫徹初衷,志在寧不為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